WFU

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

皮蛇:帶狀疱疹後神經痛

作者:楊英威|編輯:楊琢琪




什麼是帶狀疱疹?


帶狀泡疹是本來潛伏在我們的感覺神經節的水痘病毒 (varicella-zoster virus, VZV)重新活化而產生的。台語稱作「皮蛇」,因為皮膚的症狀會沿著皮節(dermatomes)而分布,免疫力降低時,病毒便趁機復發。再活化的病毒沿著神經節所支配的神經擴散至皮膚表面,使皮膚出現紅疹和水疱,讓我們覺得灼熱刺痛、又痛又癢。急性發作後,大部分的人會自己痊癒。


什麼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


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是一個慢性疼痛症候群,疼痛可以持續好幾年。當帶狀泡疹的皮膚症狀消失後,水疱結痂後,大概有 20% 的人疼痛仍然持續存在,變成很難治療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。統計上,低於六十歲的人,只有不到 10% 的皮蛇會變成疱疹後神經痛;但大於六十歲之後,大概有 40% 的帶狀疱疹會變成疱疹後神經痛!

疱疹病毒感染的疼痛有三個階段:




研究上定義疱疹後神經痛是要在皰疹病毒感染後,產生皮膚症狀四個月後仍持續有刺痛感,就稱作疱疹後神經痛。它是最常見的疱疹病毒感染併發症。但在治療上,皮膚症狀結束後,並不會再去細分是哪一個期間的神經痛。


疱疹後神經痛比較有可能發生在那些人身上? 


當生活作息勞累、壓力失調、生活緊張、營養攝取不均衡,或當自體細胞免疫下降時,曾罹患水痘或免疫力不全的病人就比較可能發生。比如: 白血病、骨髓或器官移植、人類免疫缺乏病毒(human immunodefiiency virus, HIV)、紅斑性狼瘡,類風溼性關節炎,或者其他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。此外,白種人、女性、創傷、老年、過度疲倦、外傷、重大手術、惡性腫瘤、接受放射線治療、化學治療或高量類固醇的人也容易發生。 


疱疹後神經痛的症狀是什麼?


胸椎、頸椎和三叉神經是最容易被影響到的,會有燒灼痛、像刀刺的痛、尖銳的痛,可以是一直在痛,也可以是斷斷續續的痛。90% 以上的人會有觸摸痛。有些人會有被影響的地方好像被麻掉一樣,對溫度、針刺和觸摸都沒感覺。三種主要類型的疱疹後神經痛包括:


  1. 沒受到刺激就自發性產生的疼痛:持續的燒灼痛
  2. 陣發性的像被電到的痛
  3. 輕輕碰就會痛,或者本來不會痛的刺激卻造成感到疼痛


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,又很難治療,所以常會影響到生活品質,比如睡不好、食慾低、心情受影響、情緒低落等。


疱疹後神經痛怎麼治療?


A. 藥物治療:


在治療方面,通常是透過藥物改善症狀。痛可能會持續很久,因此,少數人需要長期使用藥物。


  • 局部皮膚貼 5% lidocaine 貼片或者使用辣椒膏 capsaicin 0.075% cream(一天四次,會有短暫的燒灼感)。
  • 抗痙攣的藥物:gabapentin 或 pregabalin 對中重度的疼痛有效。但是需要照醫師指示慢慢調整,控制頭暈跟嗜睡的副作用,不可以自行貿然停藥。腎功能不好的人也要減量。
  • 三環抗憂鬱劑:對於中重度疼痛或者無法忍受抗痙攣藥物副作用的病人,可以考慮使用這類的藥物。
  • 鴉片類藥物:有成癮的疑慮,長期來說可能是弊大於利。


B. 介入性疼痛治療:


當上述治療效果不佳時,可以跟疼痛科醫師討論介入性疼痛治療。


  • 髓腔內或硬脊膜外腔注射類固醇:目前未定論,且要注意風險。
  • 注射肉毒桿菌:還沒有被廣泛研究而確認為一定有效,但目前的證據是朝有效的方向。
  • 冷凍治療 (cryotherapy):有文獻報告在肋間神經使用冷凍治療,可以減少疱疹後神經痛。
  • 侵入性的神經調節 (neuromodulatory strategies):脊髓刺激療法或周邊神經刺激療法,都在實驗性階段。有一些病例報告顯示有一半的病人可以獲得效果。
  • 其他像經皮神經電刺激 (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)、經顱磁刺激療法(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)、針灸、周邊神經或交感神經阻斷術、高頻射頻手術等,在傳統方法都無法減緩疼痛時,可以與你的醫師詳細討論。



延伸閱讀



  1. Postherpetic Neuralgia October 16, 2014 N Engl J Med 2014; 371:1526-1533
  2. Fundamentals of Pain Medicine: How to Diagnose and Treat Your Patients chapter 28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
  3. Postherpetic neuralgia. UpToDate
  4. Wilhour, D. & Nahas, S.J.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(2018) 18: 69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910-018-0880-0



進一步諮詢|就診